常见的会计工作不规范的表现及策略
会计不规范业务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不按照新《会计法》、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处理业务,而是根据单位和个人的需要,利用我国法律的滞后性,以及经济参与者认知的模糊性违规操作。很多企业经营正常,管理较为规范,也有不少企业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突出表现在财务管理没有制度或制度空泛不落实,内制约度和内部手续传递缺失,会计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尽管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理由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惩罚会计信息虚假错弊现象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会计舞弊现象却屡禁不止,而且手段多样,形式翻新,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金状况,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破坏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原则,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顽疾。
一、常见会计工作不规范的主要形式
1.货币资金。
(1)账号使用不当,有些企业常常将银行账号出借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办理业务,违反了国家有关法规。
(2)混淆账号,子公司多的企业,银行账号混合入账,不分母子公司,造成账目混乱,难以管理。
(3)非法坐支现金,有些企业直接从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用于现金的支出,造成差错难以查找。
(4) 白条抵库,私自挪用。有些企业的出纳利用职务之便,开出白条冲抵现金,利用公司的财产用于私人用途,购买股票等。
2.存货
(1)很多企业的存货没有专门仓库,乱摆放,不定期盘点,造成存货缺失遗漏。
(2)企业的货物从厂家购入后直接发给销售客户,中间没有验收入库单出库单,台账等。没有真实的原始单据,很大机率存在存货虚增的情况,造成账目真假难以核实。长此下去,企业的账面库存与实际严重不符,随意调整账面库存成了调整利润以逃避税收的手段。
3.费用
(1)费用的虚增,这是很多企业常见的一种逃税的手段,虚增费用调减利润。公司股东或个人把平常自己应该承担的费用充当成本企业的费用,开具发票入账,或多开发票。随着发票管理制度的日益规范,虚增费用的空间也在逐步被压缩,常用的另外策略就是通过虚增人工费用、虚增办公场所和车辆租赁费、虚计折旧摊销费用来实现:虚增人工费用可通过多列人头和提高工资标准完成;虚增办公场所或车辆租赁费可通过编造虚假租赁合同后到税务部门代开发票来实现;一些非企业用的车辆及家电、家具的大额资产可以通过开具企业抬头的发票记入账内,达到多提折旧、多列摊销的目的,有的甚至虚构工程项目来提高支出。上述方式所产生的税金等成本远远小于所逃避的税收的数额。费用虚增需要的现金量很大,其缺口往往会以从股东处借款的方式来补齐。
3.收入不入账。正常的销售收入一般都需要给对方开具发票后入账,但是也有一些客户为降低购入成本而不要发票,还有一些材料、半成品、包装物及旧资产的出售也很少开具发票的情况,这些没有开具发票的收入一般都不会做到账内。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些主要在国税部门申报纳税的企业,在地税部门开具的服务、劳务及租赁等收入不入账,这种现象虽然随着国地税联网及营改增等工作力度不断加强会逐渐减少,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开。
4.虚增资本。一些企业出于获取信贷资金或商业信用、获得特定资质以及满足政府特定监管要求等需要,往往会虚增资产、收入和资本。虚增资产和收入往往涉及纳税,一般很少体现在账面上,大多是在报表环节调整,虚增资本则往往会在账面上体现。这些企业往往通过负债进行验资,公司注册后将资金抽走,挂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或投资类科目,一直持续到企业终止。
5.会计报表失真。会计报表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外界了解企业的主要窗口,应当具备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由于会计舞弊行为的存在,连贯性地导致了货币资金、存货、资本、收支及往来等科目几乎全面失真现象,一些科目数据偏大或偏小,逻辑关系混乱,其会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及损益状况,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到某个企业侧重点和严重程度不同而已。有些企业在存续期间因为积攒的账目弊病太多而无法进一步调整时,就将公司注销后再注册新的公司。部分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外出具两套甚至更多的会计报表,如果是融资或获得政府补助,就通过虚构业务等方式尽量做大收入和资产;如果是纳税申报,就尽量减少收入或者增加成本和期间费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会计舞弊的主要理由
1.利益驱动和财务管理粗放是会计舞弊的内在根源。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中小企业在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资本方面有着较大差距,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业务与财务关联度不高,岗位权责划分不够明晰,法律意识淡薄,聚焦点是希望利用简便的经营方式,迅速降低企业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甚至是通过钻体制或政策的漏洞,借助会计舞弊来夸大业绩或逃避税收。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负责人为最高首长,整个经营及财务管理都由其亲自掌控,口头决策,现场指挥,大部分经济业务及其会计处理处于失控状态,企业负责人有能力、有条件通过影响会计人员来达到特定目的。另外,为了降低成本费用,许多支出没有取得相应的发票而无法计入账面成本,同时许多企业无专职会计人员,只是聘用兼职或专业代理会计,仅在月末突击做账应付报税,许多单据无法补齐,为了做平账目只有造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了摆设,成为了应付各种检查的工具。
2.外部监督弱化是会计舞弊存在的客观条件。为了维护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国家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及具体的监管措施,这些措施还存在着很多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执行起来各自为政,相关的会计信息不能互通共享,客观上使企业有机可乘,根据需要随意编报有关数据。实际上本文提到的很多常见的会计舞弊都很低级,很多理由只要稍加留意便会被发现,但相关部门仅仅注重程序上的合规,淡化甚至取消实质性的审查,很多理由没有及时被查出,不能做到违法必究,真正被监管部门发现并处罚的很少,且惩罚力度有限,违规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所得的利益。
作者: 审评一部 胡含钰